文艺复兴以后,西欧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极大变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伴随着资产阶级开始的登上政治舞台以及近代工业革命的完成,新时代教育思想家们提出了“新人”及其培养问题。

    关于教育目的,近代西方教育思想家们逐渐摆脱宗教束缚,根据资产阶级的需要,提出教育应该培养具备资产阶级精神的“新人”。当然,由于教育思想家们所处的国度不同,立场不一,这种“新人”的具体要求并不一样。如卢梭主张教育应该培养自然本性得到自由发展的自然人,洛克则提出了培养德、智、体得到发展的绅士的主张,裴斯泰洛齐提出了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的思想等。

    在教育客观规律的探索方面,近代教育家们接续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教育的传统,注重贴近现实生活,强调“自然适应性”原则,要求按照自然法则或人的发展规律实施教育,凸显自然主义教育特征;与此相关,教育心理学化成为这个时期教育教学理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趋势。裴斯泰洛齐基于对儿童天赋的道德的、智慧的和身体的潜能的充分认识,从教育适应儿童心理的思想出发,最早提出了“教学心里化”的主张,其关于“要素教育”理论的论述,不仅为简化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探索初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而且也为扩展教育内容,创立近代初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开辟了新的途径;赫尔巴特提出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教学过程以“统觉”原理为基础,而兴趣赋予统觉条件与动力,内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教学。虽然赫尔巴特所言心理学在当时主要是观念心理学(或联想主义心理学),但他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研究的尝试,为教育科学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课程和教育内容的问题,其实便是寻求什么样的知识作为培养“新人”的问题。教育思想家们一方面继承了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另一方面深受近代科技发展的鼓舞,体现出泛智论倾向。夸美纽斯主张“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倡导大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体系,洛克认为教育所要培养的绅士在未来的事业发展中会遇到各种情况,同时绅士是事业家不是学者,因而应该训练绅士具有广博的知识、兴趣和能力;赫尔巴特将学生的兴趣划分为六大类,所设置的相应的课程体系则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兼备,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各大方面;斯宾塞同样也是一位泛智论者,他的《综合哲学》便是一部企图囊括人类全部知识的著作,而他根据人类活动而设计的五大类课程门类同样是个庞大的课程体系。斯宾塞以科学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显然不同于夸美纽斯、洛克等人以古典人文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而形势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的争辩,同样是教育之实价值观的反映。

    在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时期,教育思想家们主要面对的是如何和挣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为新式教育发展的“合法性”、必要性提供理论支持,为此,这个时期,教育思想家们主要是在教育价值观方面对传统进行批判和颠覆,从文化的视角协调两种文化的冲突。辛亥革命后,教育思想家们则主要是推进教育的民主化,如蔡元培无论是教育方针、办学方针等思想与举措,无一不体现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