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中后期是世界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教育思想家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将教育理论的思维水平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由于中外教育家面对的教育现实问题不同,教育理论论述的核心也不一致。

    重视道德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精神,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探讨的恒久话题。宋代之后的教育家既赓续着这种传统,但同时也在两个方面发展了这种传统思想:就道德教育理论的思维水平而言,宋代之前的教育思想家以人性学说为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但对于人性善恶的论述则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多通过比喻或现象例证等方法来臆测人性的善恶。宋代之后的教育家们(主要指理学教育家)则在吸收道教和佛教理论的基础上,从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出发,在论证先天地存在的“天理”的同时,也论证了封建道德存在的永恒性和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当然由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具体哲学观的不同,在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等方面主张各不相同。前者可称为先“道问学”而后“尊德性”的“读书穷理”路径和方法,后者则可称为先“尊德性”而后“道学问”的“发明本心”法;就道德修养与合理欲望之间的关系,自汉儒董仲舒提出势不两立的“义利之辨”后,到宋明理学家更是推向了极端,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泛道德主义。明末清初的启蒙教育家们,激烈抨击理学家将天理与人欲完全对立的禁欲主义道德教育观,强调追求恰当欲望和功利的合理性。此外,他们提倡的实学、实用和主动、习行的教育观更是对传统教育的有力批判。

    西方古代教育理论长时间受到天主教会的束缚,尽管经院哲学对教育理论的思维水平提升并非一无是处,但在此种思想下形成的“无人”教育观终究背离了人类教育的本义。l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预示着西方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高峰时期的到来。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们追求人的和谐发展,要求尊重儿童和发展儿童个性与兴趣,重视情感陶冶和人文学科教学,强调按照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开展教育,这不仅是对古希腊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教育传统的“复兴”,也是对中世纪禁欲主义教育观的深刻批判,并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