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

第一节 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它起源于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远古时期,教育并没有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以一种独立的形式出现,教育处于非形式化发展阶段。当人类社会步入阶级社会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日益突显,加之各种内外因条件的成熟,教育在形式上由形式化教育转变为非形式化教育,成为一种专门的、特殊的活动,这是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它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形式化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
    一、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1)代表人物: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有人持这种观点。
    (2)观点: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3)评价: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2、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1)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利(勒)托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2)观点: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学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例如:猫教小猫捕鼠,鸭子教小鸭游水
    (3)评价: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它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比起神话起源说来,是一个大的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
    3、心理起源说
    (1)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史专家保罗.孟录
    (2)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3)评价:忽视了教育的意识性和目的性。教育不单是模仿,不能科学地说明教育的基本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没有能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
    4、劳动起源说
    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1)代表人物:前苏联的教育史学家、教育学家以及我国的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
    (2)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和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具体体现为:
    第一,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  五,教育的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评价:劳动虽然在教育的起源中发挥着重要的、决定的作用,但它只能是教育起源的外因,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因。
    5、其他教育起源说
    交往起源说、文化起源说、军事训练说、生活需要说等。
    注释: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
    1.教育性质——儿童公有、儿童公育
    远古时期没有阶级,家庭还没有出现,私有财产当然也就无从谈起。儿童为公社所有,并由公社公育。中外许多人类学家在对一些尚处于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进行调查时发现,在这些部落中,普遍分成无性别差异的两大群体:一是身强力壮能够出外采集果实、获取猎物的青壮年群体,一是身体赢弱只能在家看管动物、建设隐蔽场所的老人和儿童。老人在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承担着教育儿童的职责。当然,远古时期虽没有阶级,但事实上还存在着性别分工的差异。因此,在部落中,男女儿童在八岁以前是不分性别地生活在一起的,由妇女负责照管,八九岁以后,就男女有别了,男孩由男子负责指导,学习男子应做的事,女孩由妇女教以妇女应尽的职责。由于远古时期的儿童公有、公育的传统,这个时期所有的儿童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即教育只有社会性,没有阶级性。
    2.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和技能
    由于远古时期生产力极度落后,人们时时面临着生存的压力,依靠群体的力量,让下一代更快、更早地成为劳动力是人们的迫切愿望。为此,教育的目的只是“保存”,教育的内容也主要是与儿童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教育自其产生之日起,便于人类社会的生活与生产活动紧密相关,这也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3.学习方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在远古时期,教育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没有专设的机构对儿童进行教育,儿童接受的只是一种非形式化教育,即在社会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的发生只是口耳相传,教育的方法一是通过观察、游戏或做中学;一是通过长辈的叙述、解说来启发诱导学生。

第二节  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

   一、古代埃及的学校
    古埃及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即在古王国末期产生了学校。学校在中王国时期得到发展,当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的学校。
    1、宫廷学校:教学内容为铭文、格言等文稿的学习,也学习习武(射箭、标枪、骑马、刀箭等),还学习词令等。
    2、寺庙学校(也称僧侣学校):教学内容主要有文学、数学、建筑学、水利学、医学及科学等。
    3、文士学校:教学内容为数学、天文和地理等科目,也很重视书写。
    4、职官学校:教学内容为普通文化课程和专门职业教育。
    古代埃及的学校主要为统治阶级所独占,一般平民不能问津,奴隶更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教育还轻视劳动。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机械背诵,反复练习,也惯用灌输和体罚。
    古代埃及的教育对西方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教育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关于埃及教育内容的记载。
    二、古代印度的学校
    严格的种姓制度,把人从高到低分为四种: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贫民)、首陀罗(奴隶)。
    1.婆罗门教的教育
    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婆罗门教的教育”。
    教育对象:婆罗门等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为主。
    教育内容:梵文写的《吠陀经》。
    教学方法:背诵
    (1)家庭教育
    (2)古儒学校
    2.佛教的寺庙教育
    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印度教育,一般成为“佛教教育”。它由释迦牟尼所创,它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
    教学场所:寺院
    教学内容:佛教经典
    教学语言:地方语言
    学习时间:12年
    毕业学生称呼:男:比丘;女:比丘尼。

第三节  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

   一、学校的萌芽
    1.夏朝学校的出现的条件:进入了奴隶制社会;金石并用的时代;出现原始的文字。巫人的出现。
    2.夏朝学校:序、校、庠
    3.夏朝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祖先崇拜和祭祀,还重视政治伦理教育,军事教育。
    注释:
    (1)学校产生的条件有三个:一是社会生产的发展,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二是社会事物日益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才进行管理;三是文字的产生使学校条件更加便利、内容更加丰富。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
    1.商代教育:文字较成熟
    2.商代的学校:序、庠、学、瞽宗(2)《孟子.藤文公上》指出:“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
    3.商代官学的特点:教育内容主要为祭祀礼乐及军事技术。商代出现了中国古代官学的雏形,建立了由国家官吏担任教师,以学习宗教、伦理、军事知识为主的贵族学校教育制度。
    三、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
    1.西周社会概况
    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2.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
    (1)国学 ——小学和大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而设。小学设于宫廷附近,大学设于近郊。
    (2)乡学——是按照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平民子弟而设,规模简单,只有小学一级。
    3.西周学校的教师
    官师合一;学在官府;惟官有学;惟官有书,惟官有器。
    4、西周官学的特点:西周继承夏商的学校制度,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奴隶制官学体系,并实施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出现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四、六艺教育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前四个为大艺,主要在大学学习,后两个为小艺,主要在小学学习。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礼:五礼即:“吉”礼,用于祭祀;“凶"礼,用于丧葬;“军”礼,用于田猎和军事;“宾”礼,用于朝见或诸侯之间的往来; “嘉”礼, 用于宴会和庆贺。 吉礼即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礼仪活动。如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吉田、先蚕、祭天子宗庙、袼禘、功臣配享、上陵、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等。历代兴革不一,但极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以礼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沉祭山林川泽……以祠春享先生,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其仪百五十有二。一曰吉礼,其仪五十有五:一,冬至祀昊天于圆丘;二,正月上辛祈谷于圆丘;三,孟夏雩祀于圆丘;四,季秋大享于明堂;五,立春祀青帝于东郊……五十五,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 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有:一,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二,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三,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凶礼是对各种不幸事件进行悼念、慰问方面的礼节仪式。包括丧礼﹑荒礼﹑吊礼﹑禬礼﹑恤礼五者。 军礼,是指军队里的操练、征伐的行为规范。有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等。 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西周五礼之一,嘉礼是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 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乐:六乐即: “云门”、“大咸”、“大韶”、“大夏”、 “大濩”、 “大武”等古乐名。 音乐具有教化、认知、审美及娱乐等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则是教化。所谓教化,即是对美好心灵品质的培育与提升。心灵的本性应该是从善、从美的,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弃恶从善,使人的心灵从丑恶的边缘回归到真善美。音乐作为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之一,以其揭示人类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特殊而又巨大的功能,已成为人类心灵世界的一个伊甸园,也成为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途径。《乐记》云: “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旋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大小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径。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射:五射即: “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即箭穿过鹄的,要用力适当,恰中目标,刚刚露出白色箭头。参连即先发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中的,看上去像是一根箭。剡注即箭射出,箭尾高箭头低,徐徐行进的样子。襄尺的襄读让,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应退让一尺。井仪即连中四矢,射在鹄的上的位置,要上下左右排列像个井字。
    御:五御即驾车的技巧,包括: “鸣和鸾”、 “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鸾、 鸣都是车上的铃铛,车走动时,挂在车上的铃铛要响得谐调。逐水曲即驾车经过曲折的水道不致坠入水中。过君表即驾车要能通过竖立的标竿中间的空隙而不碰倒标竿。舞交衢即驾车在交道上旋转时,要合乎节拍,有如舞蹈。逐禽左即在田猎追逐野兽时,要把猎物驱向左边,以便坐在车左边的主人射击。
    书:六艺中的书,即识字,为基础课之一。现在流传下来的“六书”指六种制造汉字的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没有对“六书”详细的名称,也没有对六书的解释。西汉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象形、象事、象意、象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东汉许慎受刘歆的启示,费几十年的精力整理汉字,编成《说文解字》一书,在这本书的“叙”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后世对六书的解说,仍以许义为核心。
    数:九数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六艺中的数同样是一门基础课,蕴含着十分深奥的学问。在古代中国,数学和阴阳风水等“迷信”活动一起,被归入术数类。它的主要功能除了解决日常的丈量土地、算账收税等实际问题,就是要计算天体,推演历法。在这方面,古代中国人有着惊人的成就。

第四节 古希腊时期的教育

   一、斯巴达的教育
    1.斯巴达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情况
    斯巴达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 Laconia )平原。平原北部有高山峻岭作屏障,南部以礁石海岸为国界,与外界交往甚为不便。所以斯巴达虽然靠近大海,却无法开展海外贸易,航海业很不发达。但这里土壤肥沃,适于农业种植,并且已经开采 " 铁矿,铁器使用较为普遍,这就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斯巴达便成为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国家。
    2.斯巴达教育的特点
    斯巴达又是一个奴隶制的公社国家,其土地归奴隶主国家所有。居于统治地位的奴隶主斯巴达人( Sparta ),为农业贵族,又称军事农业贵族,是外来的征服者。他们人数很少,总共不到三万人,都是斯巴达正式公民。原有居民希洛人( Helots )因被征服都变咙奴隶,将近三十万人,无任何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此外,还有少数居住在边境地区的皮里阿西人( Prioeci ),其名义上算自由民,实际上除了可以从事奴隶制工商业劳动外,也无任何政治权利。在斯巴达这个少数寡头贵族专政的国家里,斯巴达人对希洛人进行着非常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阶级斗争异常尖锐,奴隶频繁起义。为了对付奴隶的反抗和暴动,全体斯巴达人无一例外都被编入军队。这种社会状况,决定了斯巴达教育注重军事体育的特点。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保持政权的稳定、压迫和镇压希洛人,把全国变成一座大军营,把所有斯巴达人都变成军人。斯巴达的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其全部教育就是为培养这种军人服务的。斯巴达人通过严酷的军事体育操练把氏族贵族的子弟训练成为体格强壮的武士。也就是对奴隶残酷暴虐,对氏族贵族服贴恭顺,能死心塌地为维护军事农业贵族的利益而效力的人。作为一个武士,首要条件是身强力壮。因此,斯巴达的儿童一出世,就受到严格挑选,实施体检制度,只有被认为体质合乎健壮标准的,才准许留下来,身体虚弱的,便弃之荒野,任其死去。实行体检制度的目的是要保证种族在体质上的“优越性”,培养体格强壮的战士。斯巴达的儿童属于整个国家,母亲只对七岁前的孩子有养育的职责。
    男孩从七岁到十八岁,住在国家教育场所,过兵营生活。在这十年中,要使他们接受单调的军事体育训练,强制的政治道德灌输,和严酷的身心磨炼,以求形成勇敢、坚韧、顺从和爱国的品格。
    军事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为 “ 五项竞技 ”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此外,骑马、游泳、作战游戏、击剑和唱战歌,也是未来军人必须学习的。孩子们在这里被编入当地的“小队”或“团体”,受到极其严格的训练和监督。小队中最勇敢机智的孩子被指定为队长。军事训练非常严格,各个项目,都必须达到一一定要求,才能终止。
    国家教育场所的负责人,经常给青少年讲述斯巴达人是何等英勇果敢,而希洛人又是如何卑贱无能,讲述奴隶制国家的政治、法律、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生活准则,并让他们直接参加各项实际活动,如祭神、竞技、以至执政者的就职庆典等仪式,以巩固学习的成果。奴隶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经常巡视军营,和青少年进行政治道德谈话,以增强他们为维护奴隶主利益而效力的道德观念和意志。
    军营的制度严峻残酷,不容许青少年的行动有丝毫疏忽和懈怠;军营的生活内容贫乏单调,生活方式机械呆板。青少年在军营中接受训教,穿着单薄,冬天也得光头赤足;平常吃很少的食物,甚至被故意不让吃饱;睡觉不用被褥,只能铺垫野草芦苇。为了经受磨炼,有时还特意在软泥或沙堆上睡觉。相互格斗列为日常课题,和野兽进行搏斗也是不可少的;无论受到管教者的抽打,或在相互搏斗中受了伤,都不能哀叫或流露出疼痛难忍的表情,否则就被认为是耻辱,更要遭到毒打以至处死。孩子们常常被唆使去偷窃柴米和蔬菜,如被发现,不但要受鞭挞,还以不准吃饭来惩罚。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要把他们训练得身强力壮,坚韧凶狠、忍饥耐寒、机敏和顺从。
    国家教育场所的管教工作,一般由二十岁到三十岁的青年担任。他们是青少年直接的和正式的管教者。此外,任何一个斯巴达公民,都有管教职责,随时都可以谴责和处罚违则的青少年。
    十八岁的青年,要转到高一级的青年军事训练团( Ephebia )。进入之前,首先得多次遭受鞭挞,以考验其勇敢性和发展其忍耐力。这种学校由所谓 “ 能干” 的战略家领导,专门对青年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在此期间,至少得进行一次 “ 秘密服役” ,就是在夜间用突然袭击的方式,无端地去包围奴隶住地,任意殴打杀害奴隶。这样做的目的,一则是耍激起青年卑视和仇视奴隶的心理,培养更加凶狠残暴,嗜杀成性的品性,再则是要借此威吓奴隶,使之不敢轻举妄为,起义暴动。
    年满二十岁的青年,要开往国家边境沿线驻扎,开始实战训练。这 -- 阶段也需要十年的时间。直到年满三十岁,通过一定仪式,才能获得完全的公民( epheb )身份,成为一个正式的合格的军人。全部教育历程到此部正式结束。
斯   巴达的妇女也要接受军事训练。这是由于当男子外世征战时,妇女具有防守城池的责任。而且他们还认为,只有身体强壮的妇女,才能生育健壮的子女。
    斯巴达人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至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根本不被重视。当时希腊多数城邦竞相实施博学多能,和谐文雅,情操优美的教育,而斯巴达却根本不予理会,甚至还未能意识到其他城邦这样做究竟有多大必要。为了对付、镇压希洛人不断的暴动起义,斯巴达人只得把主要力量用于强化其军事体制。这是它强调军事教育的根本原因。正因如此,虽然斯巴达也随同其它城邦国家一起,进到奴隶制社会的繁荣时期,而在教育的实施上却仍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式的军事教育。但是作为一种古典的教育方式,即斯巴达式的教育,不仅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而且对后世西方教育的某些方面(如英国的寄宿学校和公学等)都具有明显的影响 。斯巴达教育的特点总结如下:
    (1)教育主体:教育完全为国家控制,教育被视为国家的事业。
    (2)教育目的:身体健壮的武士,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3)教育内容:以军事教育为主,具体内容是“五项竞技”—— 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以及骑马、游泳、击剑等
    (4)教育方法:惩罚
    二、雅典的教育
    1.雅典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情况
    雅典是中希腊南部亚狄加的首府,沿袭为国名。境内多山,不适宜农业,只能种植橄榄、葡萄,但矿藏丰富,手工业发达。雅典濒临海岸,多良港,交通方便,不仅与境内各国贸易频繁,而且与北非、西亚也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是中希腊各城邦与东方联系的前缘地带,至公元前5世纪初成为全希腊最繁荣富强的国家。
    2.雅典教育的特点
    雅典的阶级关系比斯巴达复杂,除了奴隶主和奴隶的长期殊死搏斗外,以手工业者和农民为主体的下层自由民与贵族奴隶主之间的矛盾也极为尖锐。此外,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而日益强大的工商业奴隶主与农业贵族奴隶主争权夺利的斗争也很激烈。自公元前6世纪初,首席执政官梭伦实行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和下层自由民的政治经济改革后,经过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特别是克里斯提尼的改革,至公元前6世纪末,胜利地结束了平民反抗的斗争,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制终于在战胜氏族贵族专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繁荣的工商业经济,民主的奴隶主政治,促进了雅典文化科学的发展。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雅典出现了各种哲学派别、艺术水平很高的雕刻和美术作品,文学、史学也很发达,科学,如天文、算术、几何都得到较高的发展。
上述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情况,决定雅典的教育与斯巴达的有着不同的特点。
    雅典的教育,不像斯巴达那样注重军事体育教育,仅仅把奴隶主子弟训练成为具有健全身体、勇敢强悍的武士,而是通过体、智、德、美诸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健美的体格,高尚的情操,广泛的文化素养,发达的智力,多方面的兴趣,能言善辩的社会活动家和商人,即“身心既美且善”的公民。这就是西方最早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它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雅典,国家对奴隶主阶级子弟教育采取放任态度。国家不直接设立学校,只是监督父母负起教育子女的义务。梭伦教育法规定,凡公民都有使其子女学习体操及音乐的义务,违反者受到谴责。雅典的初等学校都是私立,国家绝少干预。
    雅典的学校体制比较多样、完善。具体情况是:
    家庭教育。雅典初生婴儿的身体检查不是由国家而是由父亲进行。7岁前的男女儿童在家庭中接受教育,主要是锻炼儿童使之具有强健的身体,因而常用冷水给孩子洗澡,虽天气很冷也让他们到户外游戏。此外,母亲或保姆还给他们唱各种歌曲,讲英雄传记和神话故事,以陶冶他们的性格。
    初等教育。儿童满7岁后,女孩留在家里学习纺织、缝纫、刺绣等各方面技能,男孩则入文法学校(The Grammatist school)和音乐学校(The music school),但仍住在家里,上学时有“教仆”(Pedagoue)伴随,为孩子拿写字板、写字棍及竖琴等文具,并监督儿童的行动。教仆多为仪容端正的、有知识的被俘奴隶。学校由教员开设,校门口树立科学和艺术的庇护神阿波罗的雕像。文法学校为启蒙教育,学习读、写、算的初步知识。所谓读,即学习字母、缀字和发音,进而学语言的构造、文法等,教材为荷马与海内窝特的诗歌。另外,还学习梭伦法典。习字是先用石笔在蜡板上写,然后再用芦杆醮墨水在羊皮纸上写。算术教学最初用手指或小石子计算,后改用计数器,较为方便。
    音乐学校往往与文法学校在一起,文法教师兼音乐教师。音乐教育范围较广,文学、诗歌、唱歌、乐器的演奏等都兼而包之。雅典人特重音乐教育,其目的不在于娱乐,主要是通过音乐教育陶冶道德品性,锻炼审美情操,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及遵守秩序的习惯。
    中级教育。从十二三岁起,孩子又开始进入体操学校[WTBZ](The Palaestra)学习。这是较高一级的学校。体操学校多设在毗邻音乐学校的空旷场地上,孩子们上午去音乐学校学习,下午就到体操学校去练习五项竞技、游泳、拳击等。雅典的体操学校除通过体育训练,使孩子们具备作为一个士兵所需要的强健身体外,还注重体态的匀称、健美,以及意志力的锻炼,如在锻炼中重视培养坚韧刚毅、勇敢进取的精神,以及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品质。
    在体操学校,少年们还在乐器的伴奏下学习跳舞。舞蹈与歌唱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如果将来他们参加戏剧表演或歌队时,既要会唱歌,又要随歌起舞。
    上述的学校都是私立的、收费的,儿童进过了上述的三种学校,算是受了基本教育。家境困难的即停学就业谋生。但要参与政治、入仕为官者,则要继续学习,一直到20岁。
    富裕人家的子弟,从16岁起入国立体育馆。国立体育馆仍以体育与音乐为主。体育馆内有庭园、走廊和宽大的房屋,并饰以神虸和勇士画像。雅典最大的体育馆有三所,即阿卡德米、吕克昂和诺萨尔格。体育项目仍以五项竞技为主,另外还学习骑马、射箭及其他军事技术,各项训练极为严格,以期能有更多的人参加每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大会。精神教育,除了注意学习与辩论演说有密切关系的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门“自由艺术”外,还经常进行舞蹈、歌唱、乐器演奏等项目的练习,以备参加各种节日的歌舞游行大会。
    国立体育馆特别注重政治教育,青年们要通晓国家的行政事务,了解法律知识以及公民生活的准则。他们之间常常相互讨论,或参加实际活动,充实自己的知识。一些哲学家也常到体育馆与青年们讨论各种问题,宣传自己的哲学观点。
    青年年满18岁由国立体育馆毕业,凡志愿继续学习而又经审查确认为正式公民的后裔者,可升入埃弗比团接受军事训练。这时已取得预备公民资格,正式过兵营生活。到神庙宣誓:遵守法律、效忠国家。先在城市卫戍部队服役一年,然后再到边防部队守卫边疆一年,使之习惯战斗,熟悉地理。同时,还充当地方巡察官,以便学习执行法律和国家事务。年满20岁,通过一定仪式,授予正式公民称号,即有资格担任国家的军事职务和官吏,参与政治事务。
    雅典妇女的地位很低,深居内室,不得参加社会活动,既不能入学校,也无家庭教师,只是在母亲或保姆的指导下,学习纺织、缝纫、编织、烹调、唱歌及宗教仪式等。
    在雅典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基础上形成的雅典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的教育的典型,对当时希腊的教育思想、古代罗马教育、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吸取了斯巴达特别是雅典的教育经验,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罗马共和国时期,在教育内容、方法等方面,都曾袭用过雅典教育。资本主义兴起,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们,更以雅典的身心和谐发展教育为鉴,提出了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恩格斯说:“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我们的全部经济、政治和智慧的发展,是以奴隶制既为人所公认,同样又为人所必需这种状态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说:“没有古代的奴隶制,就没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卷,第220页)古代希腊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雅典教育的特点可以总结为:
    (1)教育主体: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
    (2)教育目的: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能言善辩,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
    (3)教育内容:以身心和谐教育为主,具体内容除体育竞技外,还包括“三艺”——哲学、文法和修辞,也包括音乐、体操等
    (4)教育方法:机械背诵,广泛使用体罚
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的制度化程度更高一些
    三、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1、小学教育方面,文字学校或文字教师已经占据统治地位,音乐教师和体操教师的地位下降。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读、写、算,智育几乎完全挤掉了体育与美育
    2、中等教育方面,文法学校或文法教师取代了体育馆的位置,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文法和修辞,还包括算术和几何
    3、高等教育方面,以学习军事为主的士官学校日益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哲学和修辞学校的兴盛。

第五节 古罗马时期的学校教育(非重点)

   罗马历史分期:王政时期、共和政体时期、帝国时期
    一、共和政体时期
    1.小学
    2.中学
    3.高等教育
    二、帝国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变化
    1.明确提出办学要求,加强对学校的监督;
    2.改变教师待遇,把教师从私人收费讲学,改为国家官吏;
    3.建立国家教育制度;
    4.设立新型的学校。